他爱喝茶,手里常端着一个紫砂茶杯,优美的茶叶在其中起起落落,缓缓翱翔,静谧却蕴含生机,像极了他一张一弛的处世之道。如果你不认识他,可能与他无数次在主教擦身而过,却未曾留下一丝一毫的印象。洗涤了无数次的衬衫和夹克服服帖帖地穿在身上,肩上挎着黑色电脑包,平凡地走进去往十六楼的电梯。如果你打一声招呼,接待你的必定是招牌式的灿烂微笑。看呐,眼珠可怜地躲在眼皮后面,从狭长的缝隙里熠熠地放出光来。对张氏笑容,我们是毫无招架能力的,当然啦,谁都没想过去招架它。它所给予的慈爱和鼓励,像盖茨比对岸的那道绿光,引领我们穿越迷茫艰苦的浓雾。
室友说:“瞧你们家张老师在讲台上那副慈祥的样子,很有大学者的儒雅呢!”没错了,他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张翔老师。
张翔老师,1969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湿地资源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基于生态水文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河湖生态修复、湖泊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同位素水文学与水循环实验研究。曾获我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校双语教学竞赛三等奖,2014年获“我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SCI/EI收录论文共2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三部,获软件著作权1项。研究成果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江水利委员会青年科学技术二等奖。
张以事职
张老师常常出差,在外地开完会、忙完工作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继续他的科研工作,有时候甚至坐凌晨的飞机回到武汉。有一次,张老师带着同学去成都出差,就在前一天凌晨,他才刚从另一个出差地赶回武汉。还记得我们在机场入口,天空灰蒙蒙的,张老师笑眯眯地朝我们走过来,疲惫的神色一点一滴流露出来,虽然他极力打起精神。等飞机的时候,他依旧挤时间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空下来便加入我们的聊天。他说起遥感技术的发展、火箭回收、文化……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却全部浸透着张老师包容、智慧的世界观。这也印证了他做人要打开眼界,了解各种知识和思想的坚持。他说:“趁年轻,要出去看看。”
位于工学部六教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室是张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地方,该分析室拥有世界领先的MAT253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可以分析水、植物、土壤以及沉积物等各类样品中的C、N、O、H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能够满足众多领域的科学研究需要。张老师在这里积极开展了生态水文过程、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除了实验室繁重的科研工作外,张老师还担任了本科生的班主任,也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课。他先后为水利工程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讲授了《工程水文学》、《水文学原理》(双语)、《环境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曾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谈吐风雅,笑容可掬,这是所有人对张老师的印象。课堂上,他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谈笑风生,使得课堂气氛十分轻松。他说:“教学需要相长,师生共同进步远比单纯‘授之以渔’更有意义。”
张老师曾经带过厄瓜多尔留学生班,因为留学生英文基础普遍很好,具备开展全英文教学的条件。对于张老师来说,英语不是母语,所以用英文授课是个不小的挑战,经常会言不及义。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他在教学的同时练习英语口语,结合网络开展教学,开创了该专业英语教学的先河。如今,他不仅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还对一些新兴的网络词汇顺手拈来。他把这个艰辛的过程视作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好机会。学生称赞他为Knowledge transfer,也就是知识传授者。张老师很喜欢这一称呼,他说:“留学生的称赞是实实在在的,很有分量,是助推我进步的动力。”学生十分爱戴他,多次邀请他参加留学生派对等活动。
我校教学督导团成员动力与机械学院吴庆鸣教授评价张老师“备课充分,讲述内容充实、娴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激情,有特点,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的道路上,张老师是一位认真的求索者,他不断攀登,定会不断进步”则是学生们的心声。
弛以待人
虽然科研、学习是我们的主业,但是不同的性格使我们做事的方式不同,喜爱的事物不同。张老师不会为了效率去同化我们,相反的,了解了每个人的性格后,充分尊重我们,同时也会告诉我们自己的局限,要勇于去突破。为了充分发挥我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他的教导总是点到为止。“我就不限制你的创新能力了”,他常说。在他的鼓励下,咱们实验室可谓人才辈出,会画画的,会写诗的,会羽毛球的,会篮球的……
实验室有羽毛球活动的时候,张老师偶尔会来一展风采,我们坐在场下被他标准的姿势和飘逸的反手击球折服,当然咯,还有一些小小的不服气。有一次,张老师和师母的夫妻档对战我和同学的混双组合。虽然张老师绅士地没有扣杀,回击也不刁钻,而我们机关算尽吊了很多小球还是0:2输给了张老师和师母。现在回想他们默契的配合,心里还有一些小甜蜜呢!
初到实验室时,总是听师兄师姐们谈论去张老师家的经历。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做晚饭,通宵打牌的趣事。仿佛被看穿了心思,没过几天,张老师就邀请研一的学生去家里吃火锅。放满家常食材的火锅在温馨的小屋里咕嘟咕嘟地冒起气泡,一切都是热腾腾的,我们仿佛躲进了名为家的安宁角落。师母的手艺自然没话说,肚子都是鼓鼓囊囊的,喝下张老师亲手舀的羊肉汤,每个人都醺醺然陶醉的样子。难怪有本科生说道:“张老师经常参加班级活动,有时还主动发起。出游时,他活力四射,与我们打成一片;班会时,他娓娓道来,为我们指点生活和学习的迷津。”
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金菊良教授评价“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张翔教授用自己深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旺盛的科学创新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大家阐释着、解译着‘教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不敢说自己是优秀人才,但是在纯粹的求学岁月里,遇见身体力行的张老师,不管未来如何,这份执着、热爱都将在我们身上保有并延续。我们会感慨:曾经遇见你,真好!